摘要

文章旨在探讨1949年前后关于上海公营住宅的论述与实践的延续性,并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平民村"与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新村"的三个重要方面。第一,"新村"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许多城市改良方案均以新村之名,新村成为住宅改良的重要场所。第二,文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对住宅改良与城市管理在建设新国家时的作用的不同思考。第三,文章分析了不同的参与者,例如政府和建筑规划专家,在关于公营住宅的实践与论述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平民村和工人新村的比较,文章指出,尽管国民政府与社会主义政府在意识形态与城市政策上存在分歧,但是其公营住宅建设皆延续了始于20世纪初期的住宅改良的文明教化使命以及"科学化"的综合规划。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