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中国:20世纪末的“化危为机”与结构性制度变迁

作者:温铁军; 罗士轩; 刘亚慧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7(04): 1-13.
DOI:10.3969/j.issn1007-6522.2020.04.001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全球产业资本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顺势向西方开放引进外资,但因此造成财政赤字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最后通过向农民既"放权"又"放责"的制度性变迁而走出危机。80年代,农村因有了自主发展权而获得长达近十年的繁荣,与此同时却是城市改革的举步维艰,伴随"向右转"的全球潮流和东欧剧变,中国再次遭遇经济政治危机。90年代初面对萧条,中国凭借金融主权进行自主货币化和资本化,同时在沿海引进劳动力密集的低端产业,接着靠增发国债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应对了东亚金融危机。进入21世纪,2007年次贷引发西方金融海啸及欧债危机,外需再度下降,依旧是国家对农村的大量投资以及农民的内需消费挽救了中国。面对2019年底新冠病毒疫情触发的全球危机,结合历史经验,中国若能借机推动国家的生态文明转型,促进生态资源资本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或许能够率先走出危机,转危为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