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PDCA模式的临床药学干预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服用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由医生和护士负责华法林抗凝方案的实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药师参与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实施,开展个体化药学监护,参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构建药学干预模式。比较2组患者入院前及出院后6个月凝血指标、Morisky评分变化及抗凝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入院前,2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在治疗范围(2. 0~3. 0)内的时间(TTR)、TTR≥58%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出院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INR、TTR、TTR≥58%比例与入院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INR、TTR、TTR≥58%比例均明显高于入院前及对照组[(2. 2±0. 3)比(1. 8±0. 4)、(2. 0±0. 4),(61±15)%比(40±19)%、(45±15)%,69. 8%(37/53)比32. 1%(17/53)、45. 3%(24/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入院前2组Morisk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出院后6个月2组患者Morisky评分均较入院前增高,且观察组Morisky评分高于对照组[(7. 1±0. 7)分比(6. 3±1. 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期间,观察组总抗凝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 8%(11/53)比39. 6%(2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9)。结论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药师干预以患者为中心,能有效改善心房颤动出院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