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Syphilis"中文译名——"梅毒",自20世纪初,已多见诸报纸杂志。然回溯历史,早期医学术语的译制主要由新教传教士承担,自1858年合信编撰《医学英华字释》至1908年高似兰主编《高氏医学辞典》,其间主要经历了"疔毒""花柳症""■"三个译词,却唯独不见有"梅毒"。尽管中国传统医学常称此疾为"杨梅疮""霉疮"等,但"Syphilis"的最终译词——"梅毒"却是源自日译词"霉毒"。由"疔毒""花柳症"至"■",是近代西方医学自身医学知识运作及在中国壮大的历程;而由中国之"霉疮"至日本之"霉毒"进而又为中国之"梅毒"是文化交流、融合之例证;最终弃"■"择"梅毒",是知识/权力的更迭与本土文化、观念的共同作用。此外,纵使中外文化交流、译者主观性的选择、原有的社会文化都曾影响医学译词的创制,但无法忽视的是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医学知识内核的厘革才是作用于医学译词革新的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