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145起,发病2 034人;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下降;7—9月份为高发时段;发生率较高的主要为合肥等经济发达地区。原因食品主要源于宾馆饭店、小餐馆和农村宴席,分别占38.6%、13.8%和11.7%;发病人数/起事件较多的为食品公司(37人)、学校食堂(35人)和农村宴席(19人)。查明原因食品的事件以动物类为主,占查明原因事件的35.6%。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是主要病原,其事件数构成比分别为36.6%、24.1%和15.9%,发病人数构成比分别为34.0%、28.8%和12.5%;发病人数/起事件较多的为诺如病毒(57人)和霍乱弧菌(51人)。引发因素查明率为58.6%,主要为交叉污染和加工不当,分别占已查明引发因素事件的36.5%和25.9%。结论安徽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具有高发季节、重点场所、主要病原、食品类别和引发因素的特征,防控可针对性开展。原因食品和引发因素的未查明率较高,基层疾控的能力建设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规范性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