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陈祥; 李小龙; 杜霞; 刘佳媛; 刘倩倩; 袁继超; 孔凡磊
来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29(09): 1524-1532.
DOI:10.13930/j.cnki.cjea.210044

摘要

玉米茎秆强度下降是造成生理成熟后玉米倒伏的重要因素。为明确玉米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本试验以玉米品种‘正红6号’为材料,设置不同密度处理,通过研究其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单位长度干重、含水率等变化规律,分析影响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的关键因素,为机械粒收技术推广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玉米生理成熟后节间茎秆强度逐渐下降,随着时间推移,降低幅度逐渐减小;生理成熟后玉米茎秆单位长度干重、含水率逐渐降低,节间长粗比略有增加。不同密度间茎秆强度差异显著,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下降幅度不同,在4.5万~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茎秆强度下降幅度呈降低趋势,低密度茎秆强度下降幅度大于高密度处理。种植密度增加导致玉米茎秆单位长度干重显著降低,节间长粗比显著增加。本研究发现玉米生理成熟后茎秆单位长度干重降低是茎秆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种植密度增加显著降低了茎秆强度,同时随着站秆时间的延长,茎秆强度进一步降低,增加了玉米倒伏风险。因此,合理密植、适期收获能降低因生理成熟后站秆能力下降而导致倒伏的风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