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光周期敏感性限制了温、热地区间的玉米种质交流。研究玉米光周期变异的遗传特性,提高玉米品种对不同光周期变化的适应性,有利于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和利用。本研究以对光周期敏感的热带自交系T 32(母本)和钝感的温带自交系齐319(父本)为亲本,通过杂交、自交获得150份F2∶3家系。在不同光照环境(贵州贵阳和甘肃张掖)条件下,对该群体的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等6个光敏相关性状进行田间表型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性状间光周期敏感性程度表现为:穗位高>吐丝期>抽雄期>散粉期>株高>叶片数。6个性状在贵阳和张掖均表现出连续性的正态分布,符合数量遗传特征;两亲本间、不同家系间、不同光照时长条件下均呈现显著差异,株高与穗位高在贵阳和张掖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和0.769;随着光照长度的增加,家系间玉米的叶片数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与叶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59。F2∶3家系间的不同性状对光周期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6个光敏相关性状均可作为鉴定光周期敏感性的指标,通过对群体内的光敏相关性状的选择和改良,在一定程度上为拓宽玉米种质遗传奠定基础。
-
单位贵州大学;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