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气细颗粒物(PM2.5)能散射和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从而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以往研究通常基于IMPROVE方法分析PM2.5化学成分对消光的贡献,然而仅知道颗粒物化学组分对消光的贡献信息较难转化为可供执行的空气质量管理措施,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污染源消光贡献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更好地为能见度改善提供支撑。本研究使用了武汉2020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的在线观测数据,同时将颗粒物的光学参数和化学组分数据输入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源解析模型,对PM2.5消光系数的源贡献进行了定量解析.研究发现对吸收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机动车(66.3%)和工业源(14.2%),对散射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以硝酸盐为主的二次无机盐 Ⅰ (38.4%)和机动车(27.0%),光散射的源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二次无机盐 Ⅰ 在夏季(14.6%)的贡献较秋季(47.4%)显著降低.消光系数源贡献方面,夏季机动车(37.2%)和以硫酸盐为主的二次无机盐 Ⅱ (21.2%)对消光的贡献较大,而秋季主要的消光源为二次无机盐 Ⅰ (44.7%)和机动车(26.7%).最后,本研究还获取了几个重要源的波长吸收指数(AAE)值:机动车(0.96)、工业源(1.04)、扬尘(1.39)、生物质燃烧(2.24).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