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法国汉学家朱利安在其一系列论著中,建构了以"平淡""非-客体""去本体论""内在性"等为特征的中国古典美学。朱利安的目的是借呈现中国从而打开欧洲思想的"未思",不过,其中国美学解读方案听上去更像福柯、德勒兹等人后结构主义思想的某个"变种",这让人怀疑朱利安对中国的呈现是否更像一种"发明"。从深层的论证逻辑来说,朱利安在许多方面仍然延续了黑格尔-韦伯讨论中国思想时的做法,只不过是在新的哲学情势下颠转了黑格尔原来的负面评价,精巧的论述之下并没有表现出其对于汉学史成见的深刻反思。同时,朱利安重视"形式现实化之前之未分化基底",这一海德格尔式的致思方式具有不介入、非政治性的倾向。这样做即便具备巨大的哲学/美学雄心,实际上却在现实社会(政治)难题面前犹疑、迟宕,阻碍人们审辨、提出当代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因而其美学建构的当代政治相关性也是可疑的。
-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