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735年,欧洲最早的《诗经》节译本收录在《中华帝国全志》中出版。本文结合“礼仪之争”事件解读该译本,指出作为“索隐派”代表人物,译者马若瑟试图在《诗经》与《圣经》的信仰世界间架起桥梁,证明中国古代文化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联系。同时,为捍卫耶稣会传教士在“礼仪之争”中的立场,他还不惜改变译文内容,并通过副文本塑造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相容性,从而向欧洲传播了一个符合耶稣会利益的中国形象。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