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黄珍珍; 肖子龙; 禹子清; 鲍佩; 汪菁峰; 陈学颖; 梁义秀*; 宿燕岗; 葛均波
来源: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 27(02): 142-147.
DOI:10.3760/cma.j.cn113859-20220609-00117

摘要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双心室起搏(BVP)对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CRT的所有患者, 按照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LBBAP组和BVP组。所有患者在植入后1、3、6个月以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 次级终点是全因死亡。结果共入选患者324例, 男207例, 女117例, 年龄(64.74±10.35)岁, 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其中LBBAP组152例, BVP组172例。LBBAP组20例(13.16%, 20/152)、BVP组39例(22.67%, 39/172)患者达到主要终点,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64, HR=0.61, 95%CI 0.35~1.04, P=0.069];LBBAP组有9例(5.92%, 9/152)、BVP组有16例(9.30%, 16/172)患者达到次级终点,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398, HR=0.70, 95%CI 0.31~1.60, P=0.401)。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 LBBAP组和BVP组之间主要终点和次级终点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6, 95%CI 0.31~1.00, P=0.051;HR=0.55, 95%CI 0.22~1.38, P=0.204)。结论在接受CRT的患者中, LBBAP对预后的影响与BVP相当。

  • 单位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