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干将莫邪"的传说从西汉流传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流变时期,从原型批评的理论视野去看,它已作为一个故事原型而存在。而《铸剑》《鲜血梅花》和《刺杀小说家》这三部小说都是基于这一故事原型而创作的作品。如果说文学是移位的神话,那么在这一"移位"过程中,作家们开拓的疆域和背负的旧习都值得去深究。面对这一原型中"父报子仇"的内核,鲁迅探寻复仇价值并将其等同于行动本身,余华质疑复仇的价值并用虚无消解了复仇的全部意义,而双雪涛则将复仇的终点从毁灭引向父子代际关系的弥合。他们都对"父仇子报"这一古老伦理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但在创新之余,这些作品也都未能跳脱出"杀父—复仇"的伦理链条,未能发现"父仇"和"子报"之间的逻辑缺口,仍用复仇的实现来审视子辈的生命价值。在伦理的框架中寻找突破口的同时,也囿于伦理的迷宫之中。
-
单位北京语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