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由密州徙任徐州知州,到任即遇黄河决道,元丰元年(1078年)又逢春旱,苏轼按照朝廷颁布的祀龙祈雨之法,前往徐州城外的石潭求雨、谢雨,在这期间创作了著名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5首。这5首词不仅生动描写了北宋的农村场景,而且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苏轼的谢雨和村民们的社祭活动,其中“猿猱闻鼓不须呼”一句中的鼓声并非来自苏轼的谢雨祭祀活动,而是来自村民们在水灾后祈求丰收而举行的社祭。关于“麋鹿”与“猿猱”的不同解释,则是后世读者阐释焦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