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甲氨蝶呤延迟清除是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患者的一个临床特别关注点。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甲氨蝶呤浓度和延迟清除相关的因素。根据甲氨蝶呤治疗后24或42小时血清甲氨蝶呤浓度,将甲氨蝶呤化疗周期分为正常清除组或延迟清除组。通过χ2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Mann-Whitney检验或Spearman’s相关性检验评价与甲氨蝶呤浓度和延迟清除相关的临床特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校正同一名患者多个化疗周期的聚集效应和混淆因素。本研究共纳入43例患儿138个化疗周期进行评价。剂量、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尿素氮与24小时甲氨蝶呤血清浓度显著相关(P <0.05)。未发现基线特征与42小时甲氨蝶呤血清浓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在34个化疗周期(24.6%)中观察到甲氨蝶呤延迟清除,剂量、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尿素氮和并发感染是甲氨蝶呤延迟清除的显著危险因素(P <0.05)。本研究发现了与甲氨蝶呤浓度和消除相关的数个风险因素,可用于识别甲氨蝶呤清除延迟高风险的患者,但研究结果有待在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中证实。
-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