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腺瘤瘤周结节CT定量特征预测其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具有完整临床、影像及手术病理资料的110例胸腺瘤,其中男65例、女45例,中位年龄45岁。根据胸腺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按侵袭性程度分为高危组(男23例、女15例,中位年龄52岁)与低危组(男42例、女30例,中位年龄42岁)。分析胸腺瘤瘤周结节的长径、双期增强CT值、ΔCT值及与主瘤体距离。有预测价值的CT定量参数及阈值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和确定。结果 110例胸腺瘤中,28例增强CT表现有瘤周结节,B1型12例、B2型7例、B3型6例、C型3例,A型及AB型中未发现瘤周结节。瘤周结节出现在高危组16例、低危组12例。高危组瘤周结节长径、双期增强CT值、ΔCT值及与主瘤体距离分别为(9.8±3.7)mm,(48±27)、(51±21)、(17±10)HU及(6.3±6.5)mm;低危组瘤周结节长径、双期增强CT值、ΔCT值及与主瘤体距离分别为(5.5±1.6)mm,(55±18)、(52±19)、(14±10)HU及(3.9±2.2)mm。低危与高危组比较,瘤周结节的双期强化CT值、ΔCT值及与主瘤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危瘤周结节的长径显著>低危组(P<0.05)。ROC曲线分析,以瘤周结节长径为6.9 mm为阈值,预测胸腺瘤高危,相应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2、75.0%和75.0%。结论 胸腺瘤瘤周结节CT定量特征指标中,结节长径有助于预测其侵袭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