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居民饮食模式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第六次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全国截面数据,首先通过潜剖面分析对我国的潜在饮食模式进行分型,然后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F检验,探讨了我国居民饮食模式类型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结果我国共有4个潜在饮食模式。第一个饮食模式的特点是摄入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来源食物[谷类及制品(473.18±185.43)g/d、薯类及制品(180.24±65.09)g/d];第二个饮食模式的特点是摄入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来源食物[谷类及制品(391.39±169.18)g/d、薯类及制品(22.03±33.01)g/d和酒精饮料类(6.56±31.93)g/d];第三个饮食模式的特点是摄入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来源食物[谷类及制品(309.99±149.36)g/d、薯类及制品(30.76±46.46)g/d]和含酒精饮料类[(12.31±56.44)g/d],并且摄入较高的乳类及制品[(220.69±90.52)g/d]和水果类及制品[(130.13±128.36)g/d];第四个饮食模式的特点是摄入较高的含酒精饮料类[(584.79±267.15)g/d]。女性(χ2=164.733,P<0.001)、年龄较大(F=7.381,P<0.001)、受教育水平较高(χ2=243.172,P<0.001)、居住地的城镇化指数较高(F=141.689,P<0.001)的居民更加偏好第三个饮食模式。结论年纪较轻、男性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居民的饮食多与增加罹患慢性疾病风险的模式有关。应重点针对这些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促进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