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及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ACCF)均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有不同的影响。目的: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0例,其中进行LAMP治疗30例,进行ACCF治疗40例。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侧位X射线片,对比两组患者C2-7颈椎前凸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及T1倾斜角。试验获得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0个月的T1倾斜角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术后10个月的T1倾斜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与术前比较,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2-7 Cobb角增大(P <0.05),LAMP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2-7 Cobb角减小(P <0.05);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2-7 Cobb角大于LAMP组(P <0.05);(3)与术前比较,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减少(P <0.05),LAMP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增加(P <0.05);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小于LAMP组(P <0.05);(4)在ACCF组中,高T1倾斜角患者术后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变化值与低T1倾斜角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LAMP组中,高T1倾斜角患者术后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变化值均大于低T1倾斜角患者(P <0.05);(5)结果表明,相较于LAMP,ACC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避免颈椎后凸畸形、更好地保持颈椎生理曲度、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为了避免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失代偿,ACCF更适合高T1倾斜角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