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与治疗方式选择

作者:侯佳欣; 王玲; 曾泉; 王晓强; 王志海; 胡国华*
来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 34(10): 937-941.
DOI:10.13201/j.issn.2096-7993.2020.10.016

摘要

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并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I检查,与血管关系密切或脉管性肿瘤行CTA或MRA检查,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肿瘤行MRN检查。评估肿瘤与颈动脉鞘、腮腺、颅底、硬腭的关系,根据肿瘤的影像学特点选择治疗方式。结果:影像学提示良性肿瘤69例,恶性肿瘤6例。8例良性肿瘤选择随访,61例良性肿瘤和6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其中,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17例,肿瘤位于颈动脉鞘内侧,主体凸向口咽,位于硬腭平面以下,距颅底≥5 mm;经颈径路31例,肿瘤主体凸向颈部(颈动脉鞘外侧15例、内侧16例);经腮腺径路16例,肿瘤与腮腺广基附着;其他径路3例(经鼻径路1例,经鼻和颈联合径路1例,耳颈径路1例)。2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面瘫9例(Ⅱ级6例,Ⅲ级2例,Ⅳ级1例),面部麻木1例,Hornor综合征5例,伸舌偏斜3例,饮水呛咳2例,术后血肿形成1例,口内渗血1例,听力丧失1例,耸肩、抬手无力1例,涎瘘1例,术后口咽部肿胀行气管切开1例,吞咽梗阻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因血栓脱落出现急性脑梗死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手术径路选择应充分依赖影像学,包括与颈部大血管、腮腺、硬腭的关系,以及距颅底的距离,并结合肿瘤性质。

  • 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