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低度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失衡情况,并探讨维持低度腰椎滑脱矢状位平衡的主要代偿机制。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确诊为单节段低度腰椎滑脱症的60例患者,其中30例为MeyerdingⅠ度滑脱(MeyerdingⅠ度组),30例为MeyerdingⅡ度滑脱(MeyerdingⅡ度组)。纳入同期30名X线检查脊柱-骨盆无影像学异常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并利用术前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参数:最大胸椎后凸角(maxTK)、最大腰椎前凸角(max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及矢状位偏移(SVA)。采用秩相关分析探讨滑脱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程度滑脱患者及对照组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结果腰椎滑脱程度与maxTK呈负相关(rs=-0.512,P < 0.05),与PI(rs=0.621,P < 0.05)、SS(rs=0.385,P < 0.05)和PT(rs=0.573,P < 0.05)均呈正相关,而与年龄、BMI、SVA和maxLL之间无明显相关性。MeyerdingⅠ度和Ⅱ度滑脱组maxTK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Ⅰ度和Ⅱ度滑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eyerdingⅠ度和Ⅱ度滑脱组PI均大于对照组,且Ⅱ度滑脱组PI大于Ⅰ度滑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I增大与腰椎滑脱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TK降低可能是维持低度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平衡的主要代偿机制。
-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 长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