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解析不连续路面标线对跟车间距调节行为的影响机理,深入挖掘了不连续路面标线的视觉信息特征,提出单色路面标线(2,3,4 m黄色标线铺设周期长度,即Y-2 m, Y-3 m, Y-4 m)和双色路面标线[1根黄色标线连接1根红色标线(1Y+1R)、2根黄色标线连接2根红色标线(2Y+2R)、3根黄色标线连接3根红色标线(3Y+3R)]2种不连续路面标线的设计形式,并将该设计具体呈现于实际的高速公路路面上。通过摄像法间接采集了车辆连续通过6个观测断面的跟车行驶车头时距、车头间距和行车速度特征数据。此6个观测断面依车流行进方向两两之间间隔100 m均匀设置,构成500 m的试验区域,其中观测断面1和6分别代表起始和终止断面,观测断面2~5之间为路面标线铺设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铺设不连续路面标线后,试验路段跟车车距(车头时距、车头间距)相较于铺设前有显著的增大,而行车速度有显著的减小,其中1Y+1R方案下的车距增大和速度减小幅度均最大,分别为0.61 s, 3.6 m和5.1 km·h-1;从观测断面来看,铺设不连续路面标线后,跟车车距和行车速度随着车辆在试验区域内行进,分别呈现出一致的增大和减小的趋势,且通过对比观测断面1和5发现,1Y+1R方案下跟车车距和行车速度的断面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为0.62 s, 5.7 m和5.3 km·h-1;相同铺设周期条件下,双色路面标线可以产生更为显著的跟车车距调节效果。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驾驶人距离感知、速度感知和颜色变化3个层面,深入剖析了"不连续效应"和边缘率对跟车间距调节行为的影响机理,并讨论了距离感知和速度感知对跟车行为的协同作用过程。研究结果可为视觉干预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探索低成本的交通事故预防措施提供新的应用实例。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