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天地之心”是宋代重要的哲学话语,在宋儒结合《周易》的阐释中存在着“静见天地心”与“动见天地心”等讲法。周敦颐持“静”言并对无妄卦加以发挥,强调“复其不善之动”来达到“无妄之诚心”,与此相关,在工夫修养层面注重于微阳初起处静养善几。程颐反驳了“静见天地心”的说法,结合剥卦卦象指明“物无剥尽之理”,复动处“见天地之心”,程颐意在凸显复卦一阳初动即呈现为已发的状态。邵雍提出“天地之心”即“天根”“月窟”处于“一动一静之间”,复姤两卦都可“见天地之心”,朱熹承继程子之说并参证众家分别用“坤—复—艮”三卦蕴藏生意、显露几微、随事观省的状态来阐发心体未发时思虑未萌与虚灵明觉的状态和已发时思虑已萌的状态,突出了涵养工夫较于“察识—存养”两段工夫的优先性。总体来说,宋儒在“天地之心”语境内所确立的修养功夫是对复卦初九爻辞“不远复”思想的延续和深化。
-
单位高等研究院; 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