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

作者:何凡; 张岩; 韩应超; 姜倍; 张锦飚; 谭军*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 28(05): 415-419.
DOI:10.3977/j.issn.1005-8478.2020.05.07

摘要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固定融合术相邻节段椎间孔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84例的影像资料。评价腰椎复位与融合情况,并对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 PLIF术后完全复位48例,复位程度100%;部分复位36例,复位程度平均为(47.12±12.84)%。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2.07±8.70)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T显示椎体间融合率100.0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沉降、移位,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需二次手术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左右两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均较术后1周时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的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4.01±7.20)°增加至术后的(17.77±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以恢复节段前凸角,增大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孔径及面积。

  •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市东方医院; 同济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