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PCNS)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学特点, 分析其中bcl-6、bcl-2、C-MYC基因异常、蛋白表达及治疗方案选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3例PCNS-DLBCL患者资料, 对33例患者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以检测CD10、bcl-2、bcl-6、MUM1、MYC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l-6、bcl-2、C-MYC基因扩增及易位情况;利用单、双因素生存分析及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上述指标改变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33例患者, 男女比为1.36∶1.00, 平均年龄56岁。20例为单发病灶, 13例为多发病灶;12例累犯深部脑组织。所有患者接受部分或全部肿瘤切除, 5例术后接受全脑放疗, 9例接受高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 12例接受全脑放疗联合高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 7例未进一步治疗, 8例患者在化疗时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按照Hans模型分类非生发中心型(non-GCB)27例(81.8%, 27/33)。25例(75.8%, 25/33)bcl-2蛋白表达阳性, 其中8例(24.2%)为高表达(≥70%), 12例(36.4%)C-MYC蛋白表达阳性(≥40%), C-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者有6例(18.2%, 6/33)。EBER阳性率为10.0%(3/30)。28例患者中检测到5例bcl-6基因异常;7例bcl-2基因异常;4例C-MYC基因异常, bcl-2、C-MYC基因同时发生异常("双打击")者2例(7.4%)。13例患者发现脑脊液中蛋白升高, 10例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随访时间2~90个月, 平均生存时间(23.0±3.7)个月, 2年生存率为39.0%。单因素分析发现bcl-2蛋白高表达、MYC蛋白阳性、bcl-2基因异常是PCNS-DLBCL的不良预后指标, 以高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为良性预后因素, 双因素分析发现bcl-2、MYC蛋白双表达及bcl-2、C-MYC基因双打击为PCNS-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Cox多因素风险回归分析发现男性、脑脊液中蛋白升高、C-MYC基因拷贝数增加为不良预后因素, 高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为良性风险因素。结论 PCNS-DLBCL中bcl-2、C-MYC基因双打击及蛋白双表达均和不良预后明显相关, 高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利妥昔单抗可使PCNS-DLBCL患者生存获益。
-
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