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物”作为形象而存在,构成散文电影的美学基质。散文电影中,物的存在松动了叙述链条,保存了时间的属性。雨、雾、雪、霜等自然环境成为生产散文电影氛围的美学机制。王昌龄的“景入理势”和德勒兹的“情动”有相似内涵。物带来的触感、气息与记忆等,成为构造情感-影像的基础。散文电影追求电影的感性效果,摒弃了亚里士多德以后确立的情节中心。散文电影中声音构成“临界距离”,作者、文本、观众和影像的生产与评价都在整个临界框架体系里运作。

  • 单位
    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