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气候以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个等分起了个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在其《孟春纪》有"立春",《仲春纪》有"日夜分",即日与夜的时间相等,即为春分节;在其《孟夏纪》有"立夏",《仲夏纪》有"日长至",即这一天白天最长,即为夏至节;《孟秋纪》有"立秋",《仲秋纪》又有"日夜分",是谓秋分节;而且《季秋纪》出现"霜始降",这即是霜降节;《孟冬纪》有"立冬",《仲冬纪》有"日短至",即这一天白天最短,即是冬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