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海龙; 魏东明; 彭岚刚; 顾春虎; 韩跃虎; 段乐; 殷强; 孙国成
来源: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21, 19(01): 22-25.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外科纠治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手术方法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2005年2月至2020年2月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外科治疗病例27例,年龄1.4~13.5岁,平均(4.1±3.2)岁,合并染色体异常(Williams综合征)19例(70.4%)。术前主动脉瓣上峰值压差45~98(72.3±13.4)mm Hg。其中局限型24例(88.9%),弥漫型3例(11.1%)。主动脉瓣不同程度增厚24例,瓣窦发育不均衡9例,合并少量或微量主动脉瓣反流5例,无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左、右肺动脉分支狭窄9例。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采用单片(McGoon)法7例(25.9%)(单片加宽组),双片(Doty)法11例(40.7%)(双片加宽组),三片法9例(33.3%,其中Brom法4例,Myers法5例)(三片加宽组)。肺动脉狭窄同期补片加宽纠治。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术后主动脉瓣上峰值压差14~54 mm Hg,平均(21.6±8.4)mm Hg,其中单片加宽组20~54 mm Hg,平均(30.6±11.9)mm Hg,双片加宽组14~23 mm Hg,平均(19.3±2.9)mm Hg,三片加宽组14~22 mm Hg,平均(17.6±2.5)mm Hg;单片加宽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片加宽组与三片加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瓣少量反流2例,微量6例。随访21例,失访6例,随访3个月至11年(平均3.7年);主动脉瓣上峰值压差17~46 mm Hg,平均(24.1±7.4)mm Hg,其中单片加宽组26~46 mm Hg,平均(33.4±10.5)mm Hg,双片加宽组19~31 mm Hg,平均(22.3±2.7)mm Hg,三片加宽组17~26 mm Hg,平均(19.1±2.1)mm Hg,单片加宽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片加宽组与三片加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远期死亡和再次手术干预。远期随访见主动脉瓣少量反流4例,微量7例。结论手术纠治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是安全的,近、远期疗效满意。双片和三片法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单片法,应作为首选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