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三者问题的产生,源于康德对逻辑的变革。从传统的分析判断转向先验逻辑后,由于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两个因素的异质性,与“综合”相关的第三个因素的出现自是应有之义。然而,由于“综合判断”实际内涵的多重指向,“第三者”也呈现出不同身份的交错。关于第三者问题的争论盖缘于此。对前两个批判中该问题的简要梳理表明,探究第三者的重心并非获得更具合理性的答案,而是辨明其相互关联却彼此不同的诸种身份,以便彰显“综合”的逻辑本色。由此切入《判断力批判》中的纯粹鉴赏判断,“第三者”也以特殊方式呈现出自身的不同面相。如果说共通感指向的是作为“先天”综合判断之结果,“兴趣”概念关联的是“综合”得以进行的必然性条件,那么,感性的理念则构成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普遍性依据。更重要的是,厘清纯粹鉴赏判断中第三者的不同身份,彰显其因反思性而来的特殊内涵,不仅构成了对作为近代思想之基础的先验逻辑的有效补充,而且呈现出构成当代思想之基础的现象学在主体自身的原初形貌。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