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网络与机制预测

作者:李旭; 郑玉杰; 邹文静; 王玉珍; 廖子君*; 郑琪; 李丽娜; 翟阳
来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0, 27(17): 1371-1379.
DOI:10.16073/j.cnki.cjcpt.2020.17.03

摘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阐明参芪扶正注射液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进一步研究肝癌治疗可能药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分别检索并收集黄芪与党参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标。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网(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和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收集与肝癌相关的靶标,并与药物成分所对应的靶标相比较筛选出相同部分,即获得黄芪-党参与肝癌重合的潜在靶基因。可视化Cytoscape 3.6.1软件建立对药物与疾病靶点相映射得到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运用STRING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作用网络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pathway富集分析获知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共筛选出参芪扶正注射液35个候选活性成分,其中主要发挥抗肝癌的活性成分有木犀草素、槲皮素、异鼠李素和芒柄花素,主要作用靶点有JUN、RELA、MAPK1、MAPK14、AKT1、ESRI和RB1。GO富集分析主要集中于RNA聚合酶Ⅱ近端启动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主要集中于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凋亡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等生物学通路。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IL-17等信号通路,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转移发挥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