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澳大利亚学着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于1982年首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并因此获2005年诺比尔医学奖。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Hp为上消化道的重要致病菌,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且与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自1982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下称H.pylori)被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经20多年努力,现在大部分问题已基本清楚,如在正常人群和各类上胃肠道疾病的流行情况等。根据流行病学的统计研究,发现胃幽门螺旋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与社会经济、家庭卫生环境、教育水平或者个人卫生习惯有极大的关系;换句话说,人口杂处、家庭卫生较差、教育水平较低或者个人饮食卫生习惯较差的地区,会有较高的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根据中华民国消化内科医学会的初步研究报告发现,在山西省地区居住民众的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形如下:十岁以下的孩童感染率约为20%;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感染率约为40%;而年龄在三十岁左右者,其感染率则高达50%;四十岁以上则超过75%。对于年龄较小的幼童亦可以经由抽血检查血清侦测其是否具有胃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而得知是否受感染。为了解我县东关社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居民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ispepsia,FD)发病情况与Hp感染的相关性,以及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与Hp感染相关性。
-
单位寿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