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20年来,人们对高职数学课程性质的认识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侧重"基础性"转向了强调"工具性",即高职数学要"突出应用性,与专业结合,为专业服务".这既是职业院校各个专业向数学课程提出的诉求,也是高职数学课程的特点.为了反映这种诉求,中国高职数学课程经历了由"压缩型"向"模块化"过渡,但囿于"必需、够用"原则和"压缩型"思维方式的影响,"模块化"并未实现这个目标.只有跳出传统的高等数学框架,进行跨学科思考,实施"类别化"数学课程建设,才能实现高职数学工具性的课程愿景.
- 单位
近20年来,人们对高职数学课程性质的认识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侧重"基础性"转向了强调"工具性",即高职数学要"突出应用性,与专业结合,为专业服务".这既是职业院校各个专业向数学课程提出的诉求,也是高职数学课程的特点.为了反映这种诉求,中国高职数学课程经历了由"压缩型"向"模块化"过渡,但囿于"必需、够用"原则和"压缩型"思维方式的影响,"模块化"并未实现这个目标.只有跳出传统的高等数学框架,进行跨学科思考,实施"类别化"数学课程建设,才能实现高职数学工具性的课程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