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关怀心灵为旨趣的教育范式在中国历史悠久,但却时常隐而不彰。在15世纪的中国,面对日益僵化的主流"举子学"教育模式,以吴与弼、陈献章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力倡"身心学",发起了教育的心灵转向。通过采用新文化史研究范式,明代"举子学"的兴衰及吴与弼、陈献章转向并笃行"身心学"的教育生平得以叙说。经由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与特色课程三维,师徒二人心灵教育思想的特点与沿革得以凸显。从吴与弼到陈献章的"身心学"教育观呈现了教育目的关怀性扩大、教育媒介依赖性减少和课程生成当下性增强的特征。回顾这场儒家教育的心灵转向,可为当今教育学界有关心灵关怀的思考提供史鉴。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