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桐子天然居群果实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作者:徐嘉娟; 陈婷敬; 谢涛; 李芳; 耿阳阳; 朱亚艳; 许杰*
来源:种子, 2021, 40(09): 64-71.
DOI:10.16590/j.cnki.1001-4705.2021.09.064

摘要

以贵州3个山桐子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选取32个单株的15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山桐子天然居群果实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变异规律及分化水平,探讨其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山桐子天然居群的保护利用和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山桐子15个果实表型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在1.944~2.090之间,平均为2.019,说明山桐子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5.67%~38.57%,以单果饱满种子数(38.57%)、单穗果粒质量(28.72%)、果穗质量(26.63%)、单穗果粒数(26.29%)变异较大,果形指数(5.67%)和果实含油率(7.88%)变异较小。15个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这些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居群内变异(38.24%)大于居群间(17.76%),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1.79%,居群内变异是山桐子果实性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5.38%,代表了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果大小指数、单果质量、果皮质量、果纵径、果横径、单穗果粒数、果穗质量、单穗果粒质量等8个性状是造成山桐子果实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来自P2居群的13号单株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同一居群的14号单株;来自P3居群的27号单株综合得分最低,都是构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种质资源的宝贵材料。通过聚类分析,欧式距离为12时,32个单株可分为4个类群,与地理来源无密切联系。

  • 单位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