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加叩刺治疗阴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2例患者采用先针刺后叩刺的治疗方法,先取太溪、神门、太白、太渊、三阴交、足三里行提插捻转补法为主,太冲、合谷、血海、丰隆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起针后取膈俞、胰俞、肝俞、肾俞、脾俞梅花针叩刺,隔日治疗1次,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脂肪-胰岛轴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PG)、空腹瘦素(FL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以及肥胖和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4.8%(95/112),且瘀证为主者疗效优于阴虚为主者[92.9%(52/56)vs 76.8%(43/56),P<0.05];治疗前患者FPG、FLP、FINS、Homa-I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量、体质指数(BMI)、肥胖指标百分率(F%)、肥胖度(A)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水平(均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SI低于正常组水平(均P<0.01)。治疗后FPG、FLP、FINS、Homa-IR、TC、TG、LDL-C、体质量、BMI、F%、A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ISI、HDL-C明显升高(均P<0.01)。轻度肥胖者疗效均优于中度肥胖、重度肥胖者,年龄小者疗效优于年龄大者,男性患者疗效优于女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程10年以内者疗效优于病程10年以上者(P<0.01)。结论:针刺加叩刺治疗阴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良性调整患者糖、脂质代谢及脂肪-胰岛轴有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