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采集了分布于中国东海的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is)、短尾蛇鳗(Ophichthus brevicaudatus)、艾氏蛇鳗(Ophichthus evermanni)、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黑尾吻鳗(Rhynchoconger ectenurus)、微鳍新鳗(Neenchelys parvipectoralis)、大头蚓鳗(Moringua macrocephalus)、梅氏美体鳗(Ariosoma meeki)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9种鳗鲡目(Anguilliformes)鱼类,采用PCR技术扩增了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的5种鳗鲡目鱼类同源序列,分析比较了序列组成和差异,并以光海鳝(Muraena argus)和细点海鳝(Muraena augusti)为外群,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了鳗鲡目中6科11属14种鱼类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该类群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72条序列共检测到43种单倍型,4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7.4%(T)、28.2%(C)、25.8%(A)、18.6%(G),平均A+T含量(53.2%)高于G+C含量(46.8%),表现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好性。基于K2P(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得出不同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18 8,不同属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25 0,不同科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32 7,分类阶元越高,遗传距离越大。系统进化树显示蛇鳗科物种都能够形成独立的分支,并得到有效的区分,而其他类群存在混杂现象。以上结果表明,由于鳗鲡目鱼类种类多且分布广线粒体COI基因只适用于较低分类阶元(如科内属间、属内种间)间的物种鉴定,该类群鱼类系统发育关系还有待于结合多种DNA条形码进行深入探讨。
-
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