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临床应用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2015年1-6月和2018年1-6月分别使用旧产程和新产程分娩产妇各500例的分娩资料,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产妇依据第二产程时限长短将第二产程时限为2~2.5 h、2.5~3 h以及3 h以上产妇分为观察T1亚组(n=263),观察T2亚组(n=159)和观察T3亚组(n=78)。比较四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结局以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中转剖宫产原因。结果观察T1亚组中转剖宫产率(2.66%比6.00%)、发热(1.90%比5.60%)和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0.76%比5.2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会阴侧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6.50%比4.00%,P<0.05);观察T2亚组和T3亚组自然分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观察T1亚组(P<0.05),产钳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观察T1亚组(P<0.05);观察T2和T3亚组产后出血、产后发热、尿潴留、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观察T1亚组(P<0.05);四组新生儿窒息、NICU入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T3亚组巨大儿和新生儿酸中毒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胎儿宫内窘迫、脐带脱垂和头盆不对称而致中转剖宫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因为心理因素导致中转剖宫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限低于2.5 h时可以在不改变母儿结局基础上有效降低剖宫产率,而高于2.5 h不仅影响产妇分娩方式,增加产后并发症发生,还会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