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为改进抗菌药物管理的过程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际上施行的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目标,依据"结构-过程-结果"医疗质量评价模型中的过程质量评价方法,对某三级综合医院2011-2016年抗菌药物管理中实施干预的基本情况及所涉及科室、干预类型、干预原因、干预涉及的药品种类等进行统计,并对干预前(2011年)和干预后(2014年)的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比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收集2 137例次干预记录;干预涉及的科室以外科为主,包括妇科、耳鼻喉科、骨科等12个外科科室(占55.97%);干预类型中,对药物使用种类的干预较高(占44.77%);干预原因以用法用量不适宜、提高治疗效果、溶剂用量不合理、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适应证不适宜、重复给药等为主(占90.55%);干预涉及的药物以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及其酶抑制剂为主(占62.43%)。干预后,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27.70%、49.42%和60.42%下降至17.57%、38.65%和47.2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85.75%下降至30.33%;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4 h的手术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的比例由54.52%上升至68.84%(均P<0.05);门诊、住院患者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分别由(30.12±10.19)、(727.36±120.45)元下降至(30.03±1.34)、(609.32±48.83)元。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对药物使用经济性的干预,缺少多学科协作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等延缓了抗菌药物专业化管理的推进等。结论:该院应借鉴AMS策略,建立多学科的管理机制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中的作用,并加大对抗菌药物使用经济性的干预,以实现抗菌药物管理过程的专业化。
-
单位江阴市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