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体系的转换是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的重要部分。"中国式德苏话语"是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主流,显现了回归德国古典即康德、黑格尔一脉的特征。"中国式后学话语"是2000年以来中国文论界大量译介西方后学(后结构、后现代、后殖民)形成的学术时尚,力图超越德国理性主义和启蒙话语。但两种话语互不交集、各说各话,几乎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常态。要实现不同话语的转换,需要开展多元对话与争鸣。一方面对于各种理论的教条化要保持警觉,另一方面要不忘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世俗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