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自制高频电刀双房消融术与单纯左房介入射频消融术治疗瓣膜性房颤的优劣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瓣膜性房颤患者66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高频电刀组)和B组(介入射频组)。A组患者实施高频电刀双房消融治疗, B组患者实施左房介入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消融时间、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术后1年对这些患者行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后1年A组窦性心律维持率[31例(93.94%)]远高于B组窦性心律维持率[22例(70.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2, 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LA[(40.89±2.91) mm]明显低于术前LA[(48.16±3.79) mm],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12.176, 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LVEF值[(56.47±5.05)%]明显高于术前LVEF[(52.14±9.02)%],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3.350, 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LV相近[(48.31±4.40)]与术前LV[(47.91±4.3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8, P>0.05)。术后1年A组患者LA[(39.85±2.75) mm]水平明显低于B组[(42.00±2.68) 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4, P<0.05)。术后1年A组患者LV[(49.03±4.19) mm]、LVEF[(55.97±5.33)%]与B组患者LV[(47.55±4.60) mm]、LVEF相近[(57.00±4.7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4、0.814, P>0.05)。射频消融时间A组[(11.39±2.61) min]明显少于B组[(59.10±2.89)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73, P<0.05)。结论自制高频电刀治疗瓣膜性房颤效果显著, 可显著提升瓣膜性房颤的临床治疗疗效, 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