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中国古代士人身份意识颇为复杂,而文、儒为其两端。儒士的身份确立较早,具有文人身份意义的概念则是汉代以后才兴起,魏晋以后趋于明显。范晔《后汉书》“文苑”“儒林”别传,确立了文、儒分流的传统。隋唐之际,新兴的科举取士进一步推动了文、儒身份的转型,至盛唐时期身兼双重身份的“文儒”群体活跃于文坛。杜甫并非盛唐“文儒”的代表人物,但他文、儒身份意识的演变却有代表性。杜甫文、儒双重身份意识源于家世两位荣耀祖先:杜预和杜审言。
-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