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同来源氮的δ15N值域存在重叠,导致δ15N溯源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δ15N溯源结果的校验具有重要意义.淮河入海水道具有明确的汇水分区及差异的土地利用方式,为δ15N溯源结果验证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场所.基于2017年枯、丰水期淮河入海水道水体δ15N,δ18O值域特征,结合汇水片区土地利用方式,甄别并校验了氮的主要来源;综合15N,18O分馏特征,探讨了氮的转化途径.结果表明:(1)运西高片和通榆低片农业区,农田退水分别通过古盐河及沿程汇流入河,其δ15N-NO-3分别为6.4‰±0.4‰和7.9‰±0.8‰,验证了土壤氮δ15N与理论值(0~8‰)的一致性;δ15N-NH+4分别为8.4‰±9.0‰和23.5‰±7.6‰,表明NH+4来源于沿河生活污水.而两运夹城镇区,片区污水排放通道清安河δ15N-NO-3和δ15N-NH+4分别高达25.9‰和40.3‰,基本位于城镇污水δ15N理论值(4‰~35‰).(2)运东高片城镇和农业混合区,区域汇水沿程入河,其δ15N-NO-3为7.7‰~11.6‰,位于土壤氮和城镇污水δ15N重叠区;而δ15N-NH+4为17.9‰±7.3‰,显示了城镇污水δ15N特征.(3)沿程取样点δ18O-NO-3为3.5‰±5.1‰,位于硝化作用理论范围(-5‰~15‰),表明发生了持续的硝化过程;沿程δ15N-NO-3和δ18O-NO-3无同步富集,表明反硝化过程不显著.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