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2018—2020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分析

作者:闵慧; 李裴裴; 王先强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06): 544-548.
DOI:10.13604/j.cnki.46-1064/r.2022.06.11

摘要

目的 调查淮北市城市和农村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分布变化规律,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每年的5—10月份,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以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铁佛镇四个村的居民做为农村监测点,烈山区杨庄街道办、烈山街道办四个社区的居民做为城镇监测点,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分析淮北市城镇和农村媒介伊蚊幼蚊的密度和分布。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3年间容器指数(CI)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8—2020年全市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5、4.92、8.33,平均BI为8.92;2018—2020农村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33、4.83、8.17,平均BI为8.78;2018—2020城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67、5.00、8.50,平均BI为9.06。每年全市BI峰值主要出现在7—8月,2018和2020年存在区域流行风险,2019年存在传播风险。监测显示孳生地种类中闲置容器(碗、瓶等)积水最多。3年间全市CI分别为9.24、5.58、7.85,平均CI为8.92;农村CI分别为9.13、5.58、7.58,平均CI为8.78;城市CI分别为9.34、5.75、8.15,平均CI为9.06。2018年和2019年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5)。结论 根据3年监测结果,观察到闲置容器是伊蚊幼虫的主要孳生场所,密度较高,农村和城市都同时存在流行潜在风险,应加强外环境治理、病媒消杀、宣传教育等有效控制手段,消除登革热流行的潜在传播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