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探寻适合旱地冬小麦栽培模式,试验选用水旱兼用品种宁冬16号和旱地品种宁冬13号,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模式(T1)、农民习惯栽培模式—露地条播(T2)和不覆膜穴播模式(T3)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下花后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各营养器官中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率在成熟期表现为:籽粒>茎秆>颖壳>叶鞘>叶片>穗轴,其中籽粒中干物质量占植株总量的比例最大,其分配率达到41.6%~46.0%。籽粒干物质增加过程符合Richards生长方程。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且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间灌浆速率差异明显,但种内不同栽培方式间灌浆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灌浆速率拟合方程因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宁冬16号3种栽培方式间籽粒灌浆速率变化符合三次曲线方程,宁冬13号籽粒灌浆速率在T1模式下符合二次方程,T2和T3模式符合Log-modified模型。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来看,T1产量均高于T2和T3,但T1-13与T2-13和T3-13间差异不显著,且T1模式下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均高于T2和T3。综合来看,宁冬16号更适宜T1模式种植,宁冬13号在降雨较充足的地区不适宜T1模式,T2模式更为适宜。
-
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