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梁文是历史悠久的建筑民俗文体,其名始见于唐五代,其体定型于宋代,经典体式为"首尾俪语,中陈六诗"。上梁文经典体式的成型与佛教唱导文本,尤其是斋文、讲经文等关系密切。受佛教咒愿与功德思想影响,唐五代敦煌上梁文形成以赞叹功德和次第发愿为主体的基本模式,然其体式驳杂,寄调"儿郎伟"民间辞曲,尚未具备稳定的文体形态。宋代上梁文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骈—韵—骈"的经典文体定式,其"首尾俪语"的行文布局与宫廷佛教斋文如出一辙;而其"三三七七七"体韵诗及骈韵组合体式,在唐代佛教讲经文等唱导文书中不乏其例。可以推断,宋代文人巧妙地借鉴了佛教斋文、讲经文等唱导文本的文体样式,最终创出别具一格、雅俗圆融的上梁文经典体式。追溯上梁文的成型之路,或可窥见社会文化诸因素对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