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贫营养泥炭地维管束和非维管束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作者:吴盼盼; 石福习*; 王宪伟; 徐佳文; 刘姗姗; 毛瑢
来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 26(05): 1176-1183.
DOI:10.19675/j.cnki.1006-687x.2019.09017

摘要

为了解北方泥炭地植物的养分状况和元素限制性,分析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典型贫营养泥炭地5类维管束植物(乔木、落叶灌木、常绿灌木、莎草、禾草)和3类非维管束植物(泥炭藓、非泥炭藓、地衣)叶片的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浓度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物种间叶片的C、N、P浓度及化学计量比差异较大,非维管束植物叶片的C、N、P浓度低于维管束植物,而C:N和C:P比却较高,反映出较高的N、P利用效率;(2)泥炭地22种植物叶片的N:P比均小于14,说明该地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其中柴桦(Betula fruticosa)、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和石蕊(Cladonia rangiferina)3个物种叶片的N:P比值更是小于6,因而更易受N限制,可能是极敏感性物种;(3)功能群间的C、N、P及化学计量各指标变异系数(CV,7.2%-54%)远高于各个功能群内部的变异系数(CV,0.9%-31.1%).上述结果意味着该区域植物普遍受到N元素的限制,且总体上非维管束植物比维管束植物具有更高的养分利用效率,这可为北方泥炭地植物群落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图2表3参45)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