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到事件性:文学审美意义的动态阐释

作者:张丹旸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06): 158-165.
DOI:10.14084/j.cnki.cn62-1185/c.20221103.002

摘要

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文学事件观强化了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性“生成”过程的关注。文学不再是脱离于主体的稳定静观对象,而是不断变化的非实体性存在。文学性泛化造成的“文学终结”认识是文学事件阐释学的理论前景。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开放性、生产性、复数性、解域性、意义不确定性则使事件概念拥有进入文学理论话语的可能。从互文性到事件性,文学事件观凸显了文学作为实践活动的未完成性、过程性与动态性特征。文学事件阐释学启发当代文艺理论从本质提取走向实践本身的回归,主张主体在与文本的积极互动中建构生成一种被命名为“文学”的“实际存在物”。文学是一项现实活动和生成事件,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独特性”。文学审美意义的事件性阐释,展示了事件思想向文学研究开放的理论特色与美学价值。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