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定位一直备受争议。文章从其产生背景——民营经济的发展着手,以测算出的各省份狭义统计口径下的民营经济规模和影子银行规模为前提,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设计的实证模型,检验了中国30个省级单位在1995~2016年间影子银行对民营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证明,中国式影子银行是对正规金融运行下难以满足的巨大社会融资需求的有力补充,也是推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说明货币当局目前对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性质定位是合理的,但是这种贡献存在显著的时间、省际和区域层面上的非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