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发展,在世界各大国的比较中有一个很特殊的方面,那就是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和规划。为了这个目标,几代人持续追求、矢志不移,功成不必在我。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确立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1世纪初又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梦想,它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当前,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关系中国发展前途的关键问题。我们可以给"中等收入陷阱"添加一层含义:一方面指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进入高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和如期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意味着在发展中能否防止两极分化,成功建成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社会。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密切相连的,因为绝大多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出现了贫富悬殊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展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在中国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政治层面,中国要建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社会本质的定语,这不仅意味着要获得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优势,还意味着必须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其次,在经济层面,中国今后的长期发展,无法再主要依赖于大规模投资和出口,国内消费将成为中国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没有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和大众消费的成长,就不可能拥有强大的消费驱动。再者,在社会层面,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才是一个能够保证社会长期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最后,在文化层面,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社会中,才能有效防止各种极端主义的形成。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