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演进与哲学思考

作者:峻冰; 庞文芬
来源:电影评介, 2022, (14): 1-6.
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2.14.010

摘要

<正>自第一部国产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上甘岭》(沙蒙、林杉,1956)始,迄今为止,共有《长空比翼》(王冰,1958)、《奇袭》(许又新,1960)、《铁道卫士》(方荧,1960)、《三八线上》(史文帜,1960)、《烽火列车》(朱文顺,1960)、《英雄坦克手》(李昴,1962)、《英雄儿女》(武兆堤,1964)、《打击侵略者》(华纯,1965)、《奇袭白虎团》(王炎、苏里,1972)、《激战无名川》(华纯,1975)、《碧海红波》(刘斌,1975)、《我的战争》(彭顺,2016)、《金刚川》(管虎、郭帆、路阳,2020)、《英雄连》(董哲,2020)、《最可爱的人》(陈向农,2020)、《浴血无名川》(翌翔、郭勇,2021)、《血战狙击岭》(李志文、张珏,2021)、《长津湖》(陈凯歌、徐克、林超贤,2021)、《长津湖之水门桥》(徐克,2022)、《狙击手》(张艺谋、张末,2022)等二十余部国产抗美援朝战争影片通过院线或网络与观众见面。随着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时代语境的嬗变,加之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产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升级换代。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