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爱玲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译介策略,注重东方文化的阐释与书写,作品《金锁记》自译成《北地胭脂》。但由于当时中美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美国沉默的一代又抗拒《北地胭脂》中略显沉闷含蓄的东方主义意象,英语世界更倾向于现代性与流行性。针对《北地胭脂》的译介接受困境,笔者认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启示价值有三,首先,文学作品译介应强调人类性,普世性与民族性共融,淡化政治元素。其次,通过比较的视角增强文化理解与可读性,避免刻意迎合东方主义。最后,文学作品通俗性、趣味性更有利于传播,可提高作品译介与传播的成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