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番茄“粉冠”为试材,于 2019 年 12 月-2020 年 4 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验温室内开展控制试验。设计持续补光 300min 为对照(CK),每日补光两次每次 150min、间隔 120min 为处理 1(L1);每日补光 3次每次 100min、间隔两次每次 60min 为处理 2(L2);每日补光 4 次每次 75min、间隔 3 次每次 40min 为处理 3(L3);每日补光 5 次每次 60min、间隔 4 次每次 30min 为处理 4(L4),光通量密度为 600μmol·m-2·s -1,测定不同间隔频率的补光下番茄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和光谱特征。结果表明:(1)补光间隔频率的增加可以促进番茄幼苗叶片部分色素的合成,处理 36d 时,L4 处理的叶绿素 a比 CK 高出 16.3%,类胡萝卜素含量比 CK 多出 19.6%。(2)间歇补光下的番茄叶片 3 个红边参数 λred、Sred和 Dred随间隔频率的增加呈现出典型的“红移”现象,但在补光初期(9d),叶片叶绿素变化与光谱规律有所差异。(3)长时间(36d)间歇补光下的番茄幼苗叶片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E)和光补偿点(LCP)均高于连续光处理,且间隔频率越高,净光合速率越高,光合能力越强。但番茄叶片气孔会对光照波动产生延迟效应,而气孔延迟改变了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捕获过程,同时限制了气孔运动的蒸腾和碳交换过程。(4)间歇补光对 PSII 反应中心能量分配的影响表现为短期内降低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当处理天数增加时,反应中心捕获的量子产额(φPo)和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增加,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Ro)减少,其中 L4 变化幅度更大,L4 的 φPo相较于 CK 在 9d 时降低 3.8%,36d 时增加 11.6%,φRo在 L4 处理下相较于 CK 在 9d 时增加 4.8%,36d 时降低 6.9%。
-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